01
常常有人認為,成熟就是變得圓滑世故,違心話脫口而出,還有溜須拍馬,沽名釣譽。
這并非成熟,而是世故。
其實一個人的成熟,是面對那些厭惡的人和事,不迎合也不抵觸,只淡然一笑對之。
當內心可以容納很多自己不喜歡的人與事時,這是經歷人生風雨后難得的豁達與灑脫。
歷經人世滄桑,內心安然無恙。人生,一半是對美好的追求,一半是對殘缺的包容。
我們在紅塵里摸爬滾打半生,漸漸明白了人生的真意,回到了最初的自己,找回了出發時那顆澄明透亮的心。
我們的皮膚可能已褶皺,雙鬢可能已斑白,但內心深處依然有著一份最初的夢想,有著一份少年時的光明憧憬。
如果一個人的心靈能夠容納無限的風霜,雖然飽經世故,卻又能維持單純,他必能遇見真實的自己,獲得精神上的豐盛。
02
《圍城》的作者錢鐘書先生,是我心中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典例。
他從小聰明,恃才傲物,四歲便認識上千個漢字,稍大便瀏覽過百本批判小說。
不僅愛看,他更愛說,胡說八道,大加評論。
父親生氣的說,你這樣評論容易挨揍。錢鐘書卻毫不在意。
中年時期,他從不參加任何“組織”,也不想成為任何組織代言人。
看誰不爽,就懟誰吐槽誰,雖然毒舌,其實他比任何人三觀都正。
他狂傲不羈,卻獲得恩師吳宓賞識;他恃才傲物,卻俘獲楊絳一生相守。
他普通人出身,卻學貫東西聞名中外;他的《圍城》,被譽為“新儒林外史”。
他早年,狂狷、直率、自然;他晚年,寂寞、可愛、可敬。
正如他自己所說:
“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,這個人是沒出息的;到了30歲還狂,也是沒出息的。”
他知世故而不世故,深諳世事卻不問世事,生性頑皮而又看穿一切。
遠離熱鬧且深耕文藝,他姿態瀟灑,以自己獨特的方式鑄就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城。
03
楊絳在《走到人生邊上》這么寫到:
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,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,不同程度的收益。好比香料,搗得愈碎,磨得愈細,香地愈濃烈。
不忘初心,方得始終。世俗也許很強大,世界也許在變化,每一種面對都不容易。
但是請你記住,無論如何,都別忘了自己可貴的本心。
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,愿我們都可以做一個不卑不亢,不忘初心,內心向暖,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。
愛你所愛,行你所行,聽從內心,無問西東。愿你出走半生,歸來仍是少年。
想閱讀更多精彩文章,請關注325364勵志一生